临潼是大西安副中心城市,骊山南屏而立,渭水穿境东流,面积915平方公里,辖23个街道。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众多,素有“华夏源脉”的美誉。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抟土造人,发生在这里;7000多年前的白家遗址、6700年前的姜寨遗址,为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提供了佐证。1976年,国宝利簋的出土,填补了商周断代历史空白。这里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有盛唐皇家园林的遗存地华清宫,也有改变中国当代历史命运的西安事变旧址。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8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家,国家一级文物1000余件,文化遗存和文物存量在全国区县首屈一指。
70年风雨历程,70载砥砺奋进。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拼搏逐梦,追赶超越,谱写了大西安东部新城建设的精彩华章。
临潼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旅游从弱到强。建成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景区2个AAAAA级景区,骊山森林公园、秦始皇帝陵2个AAAA级景区, 建成悦椿、华清御汤等4家高品质温泉酒店、15家精品民宿,推出《长恨歌》《秦俑情》《12•12》三台精品演艺节目,《长恨歌》被确定为国家演艺标准。2019年9月,临潼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正在由单一观光向多元文化体验转变,由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升级。
工业从小变大。渭北现代工业新城等5个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区拥有工业企业74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培育陕鼓轴流式工业风机等5个中国名牌和陕鼓、银桥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陕鼓模式”全省推广,初步形成以陕鼓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和以银桥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农业从粗到特。石榴栽植面积一度超过10万亩,奶牛存栏6.2万头,种植蔬菜15万亩,“临潼石榴”“火晶柿子”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8年,临潼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2018年,生产总值238亿元,是1949年的594倍,财政总收入23.2亿元,是1949年的1478倍。在全市目标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临潼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规模持续扩张,发展已从骊山脚下老城区走向了渭河两岸,临潼新区、现代物流区等重点片区初具规模,城市建成区面积由0.36平方公里扩展到26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景城分治、一水双城”的空间格局。通达能力持续提升,陕西第一条高速公路—西临高速1990年建成通车,10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等交通干线汇聚临潼、穿境而过,新丰大桥、秦王一桥等5座大桥连接渭河南北,临潼在远郊区县率先开工建设地铁,构筑起了“西融西安、北跨渭河、东连渭南”的交通体系。城市家具、城市小品地域特色鲜明,精致实用,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建成大唐华清城等5个主题休闲广场和鸣犊泉等6个城市公园,西北第一家纯欧美式工厂直销店—赛特奥莱建成开放。城区绿化覆盖率41.8%,临潼实现了由旧集县城向现代新区蜕变,由“远郊区县”向“副中心城市”迈进。
临潼人民福祉持续增进。群众收入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4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3元,分别是1984年的87倍和57倍。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26个行政村通村路全部硬化,水、电、网络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中小学校、幼儿园380个,提供学位8.5万个,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40家,提供医疗床位2857张,陕师大附中渭北中学、秦皇医院、交大二附院渭北医院即将建成投用,建成区级公共文化单位6家、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个。2018年,全区19个省定贫困村801户、2190人实现村退出、户脱贫目标,2018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全市优秀。
人文临潼,韵味悠长;奇迹临潼,未来可期。72万临潼人民将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再跑临潼追赶超越加速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