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4日,侯秀珍在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的家中浇花。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
9月14日,侯秀珍在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的家中浇花。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
9月14日,侯秀珍在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的家中浇花。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
9月14日,侯秀珍在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的家中浇花。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他们如此慨叹,让人不由得再次想起贺敬之《回延安》里“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的诗句。
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72岁的侯秀珍翻出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老汉戴着毛帽子、披着军大衣,有着消瘦但棱角分明的脸庞。“这是我的公公刘宝寨,当时在三五九旅当副连长。”
上世纪四十年代,驻守在南泥湾的三五九旅,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南泥湾的许多粮田,都是我公公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开垦出来的。他们还在陕北的土地上,第一次种植成功了南方的水稻。”侯秀珍说。
山上有耕地,川道种水稻,还有一群群的牛羊,这曾是南泥湾独有的景致。“过去我们这里‘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但是庄稼种得多产量低,牛羊满山啃得草都长不上来。一下雨山上的水冲得川道里的稻田也种不成。人穷得没办法。”侯秀珍说。
1999年,时任村里妇女队长的侯秀珍带着着妇女们上山种树,把粮田变为树林。侯秀珍说:“公公他们当年饭都吃不饱,还要保家卫国,不开荒就站不住脚,只有种田才有粮食吃。现在条件好了,国家号召退耕还林,我们这一代人,就要把树补回来,咱们的生态不能再破坏了。”
“我还记得我们当年种的第一波就是槐树。槐树不仅长得快,还能自己不断生出新苗。就这样我们一年接一年地不断种树,这里的林子也就越来越多,再不是我们当年那样光秃秃的山了。”侯秀珍说。
虽然不见了公公开垦的粮田,但是种上了树,村里人的日子却越过越好。“山上的洪水不下来了,山青了、水清了。因为国家给的有退耕还林的补助,大家不再广种薄收,腾出来劳动力了,孩子们都去上学,村里这几年不仅出了大学生,还出了研究生、博士生。这种日子过去哪里敢想?”
9月12日,南泥湾镇三台庄村村民在水塘边收网捕鱼。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有陕北“好江南”美誉的南泥湾,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超过80%。不仅有着连绵起伏的青山和山脚万亩相缀的花海,还有着波平如镜的荷塘、鱼塘,以及川道里的一片片稻田,一些已经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又重现山林。
南泥湾孟湫沟内的美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更大范围内的青山,给延安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变。延安市林业局局长付天平说,18年间,延安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占到国土面积的19.4%。退耕还林前入黄泥沙与2010年以来的7年相比,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88%。
卫星遥感显示,经过18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延安全市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67.7%,尤其是北部植被覆盖度由31%提高到61%。延安已经褪去“黄衣”披上“青衫”。
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民张卫庞家的果园中,苹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预示着不久之后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季。张卫庞说,1999年退耕后,村里的山地种了生态林,平地种了苹果等经济林。
“过去我家40亩地,都种的玉米和杂粮,一亩地年产才100斤,只能吃玉米团子糊口。现在我家地大部分都退耕了,只种了10亩苹果,去年打下了5万斤果子。”张卫庞说。近年延川的山地苹果因为口感甘甜、水分多,逐渐闯出了口碑。
这是张卫庞在苹果园查看苹果长势
为了促销,打出品牌,张卫庞还特意把自己戴着白羊肚手巾、笑盈盈的照片印在苹果包装盒上;他还把苹果做成精美的礼盒,出售给游客。上佳的口感、精准的营销,让张卫庞家的苹果“卖得上价”,去年为他带来了至少20万元的收入。
张卫庞说,退耕还林以来,种了很多种树。但是最喜欢的还是这些苹果树,因为结出的果子能卖钱,农民能致富。“我现在就希望能在我们这里多种点苹果树,再种上桃树、杏树、核桃树,把我们这里变成真正的‘花果山’,那我们农民就美得很了。”
和梁家河一样,在延安其他的地方,绿水青山不仅扭转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改变了农民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以生态巨变促农民脱贫致富,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延安退耕还林不仅重视生态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统筹考虑。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态建设,不仅让延安披上了绿色的“被子”,也让农民挣到了“票子”。仅苹果产业,延安果农人均3亩苹果,每亩苹果的产值8000元左右,这一项就能带动当地群众脱贫。2016年延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0658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延安市市长薛占海说,目前延安林果面积已达676万亩,实现产值在百亿元以上,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达1.2亿元,林下经济年收入8.1亿元,延安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效益达到了218亿元。
在延川县关庄镇张家河村,去年种下的油用牡丹,已经结出饱满的种子。延安惠农合生油用牡丹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汉胜说,公司负责人是曾在延安插队的知青,看到延安退耕还林,生态变好了,希望能在其中给农民找到新的致富路径。“我们很看好油用牡丹的前景。目前在延安已经种了9000多亩,发展贫困户230多户,到盛产期每亩能给农民带来收入2000至3000元。”李汉胜说。
闫志雄们种的生态沙棘林,已经浑身是宝,多种商品带来了真金白银;南泥湾的林下养起了“森林猪”“森林鸡”和香菇,卖上了好价钱;山沟里的荷塘鱼池,甚至养起了大闸蟹;延安处处“南泥湾”,美景胜似江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友情链接